合同拟定要注意什么
合同拟定需严格遵循合法性、完整性与可操作性原则,重点关注主体资格审查、条款清晰界定、权利义务平衡及风险防控机制。通过规范合同结构、明确关键条款、设置争议解决路径,可有效降低法律风险,保障合同双方合法权益。
一、合同主体资格审查:确保签约合法性
(一)核实签约方身份与权限
合同签订前,需确认签约方是否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及合法授权。例如,企业作为签约主体时,应核查其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及授权委托书,确保签约人代表企业真实意思表示。若签约方为自然人,需确认其年满18周岁且精神健康,避免因主体不适格导致合同无效。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包括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若签约方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需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
(二)审查关联方资质与信用
涉及多方签约或关联交易时,需审查各关联方的资质、信用状况及履约能力。例如,在建设工程合同中,总承包方需核查分包方的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及安全生产许可证,避免因分包方资质不符导致合同履行障碍。
实务要点: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等公开渠道查询签约方信用记录,降低合作风险。
二、合同条款设计:明确权利义务边界
(一)核心条款的完整性
合同应包含标的、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及方式、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核心条款。例如,买卖合同中需明确货物规格、交货时间、验收标准及付款方式;服务合同中需界定服务范围、服务标准及验收流程。
政策依据:《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规定,合同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
(二)条款表述的精准性
合同条款应避免模糊表述,使用明确、具体的语言界定权利义务。例如,违约责任条款中需明确违约金比例或损失计算方法,避免使用“按法律规定处理”等笼统表述;履行期限条款中需设定具体日期或期间,而非“尽快”“合理时间内”等弹性表述。
案例参考:某采购合同中约定“卖方需在合理时间内交货”,后因交货延迟引发纠纷,法院因“合理时间”无明确界定而未支持买方索赔请求。
三、风险防控机制:预设争议解决路径
(一)违约责任与救济条款
合同应设置明确的违约责任条款,包括违约金、赔偿损失、继续履行等救济方式。例如,在租赁合同中,可约定承租方逾期支付租金的违约金比例,并赋予出租方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
实务要点:违约金比例需合理,过高可能被法院调整,过低则无法有效约束违约行为。
(二)争议解决方式的选择
合同需约定争议解决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例如,可选择仲裁解决争议,需明确仲裁机构名称(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若选择诉讼,需约定管辖法院(如“合同签订地法院”)。
政策依据:《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仲裁协议需具备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及选定的仲裁委员会;《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合同当事人可书面协议选择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
(三)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条款
合同应设置不可抗力条款,明确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如自然灾害、战争、政府行为等)及免责条件。例如,在国际贸易合同中,可约定因不可抗力导致合同无法履行的,受影响方需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证明,双方可协商解除合同或延期履行。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五百九十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您好,请


微信沟通